鹿野苑(英文:sarnath),这个地方有着多种不同的称谓,具体取决于所指代的含义。当它用来指代鹿王时,其印地语读音为“sarnath”。而在汉语中,它还有着其他一些称呼,比如“施鹿林”或者“仙人鹿园”等等。如今,这片土地属于印度国北方邦的瓦拉纳西市。这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正是在这里,释迦牟尼成佛之后次开始传扬佛法,而佛教的最初僧团也是在这里正式成立的。鹿野苑作为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和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信徒和学者前来朝拜和研究。
一、历史起源
根据法显在《佛国记》的记述,佛祖的前世迦叶佛(辟支佛)居住于此并有野鹿经常出没,故而得名“鹿野苑”。
另外据传说,佛祖有一世为大鹿王,当时这片大树林中,有两群鹿,各有五百只。该国国王正在野外狩猎,菩萨鹿王上前请求道:"陛下狩猎原野,任意射箭矢,我的所有臣属,都将死于一旦,不久就会腐臭,无法供您食用。我愿依次遣送,每天给您一鹿。陛下既有鲜美肉食,我辈也能延长旦夕寿命。"国王同意他的意见,于是罢猎返回王宫。两个鹿群便轮流向国王送鹿。提婆鹿群中有只怀孕雌鹿,依次轮到她死,她对鹿王说道:"我本身虽然该死,但胎儿尚未轮到。"鹿王怒道:"谁不珍惜自己生命?"雌鹿悲叹道:"我们的王没有仁慈之心,我们的死期不远了。"于是向菩萨鹿王告急。鹿王说道:"可怜啊,慈母之心,恩惠施于尚未成形的胎儿!现在我来替你去死。"于是来到王城门口。路上群众高声传言:"大鹿王现在进城来了。"城内官员百姓,无不奔来观看。国王听到之后,以为这是谣传,但当门卫报称鹿王已到,国王方才相信。他问道:"鹿王为何匆匆跑来?"鹿王答道:"有只雌鹿轮到今日被杀,但是胎儿尚未产下,我的心里实在不忍,所以冒昧以身自代。"国王听后慨叹万分:"我是人的身体,鹿的心肠。你是鹿的身体,人的心肠。"于是赦免所有的鹿,不再要它们每天输送一鹿,并将这片树林作为鹿群栖居之地,所以称之为施鹿林。这就是鹿野苑名字的由来。
佛陀成道后,开始了四十年不间断的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活动。最初说法,公元前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徒步西行oo多公里,来到鹿野苑,随后就在这里对父亲净饭王派来照顾他的个随从讲解佛法,向他们阐述人生轮回、苦海无边、善恶因果、修行脱之道。人顿悟后,立即披上了袈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侣。至此,这是佛、法、僧三宝初次齐聚的第一次说法,也是佛教寺庙的最初雏形,在佛教历史上被称为—初转法轮。除此之外,佛陀在很多地方都有讲法,记载比较清楚和停留较长的地方还有:王舍城(竹林精舍、灵鹫山),舍卫国(只园精舍),吠舍离等地。
初转法轮后,在接下来的雨安居中,佛陀在鹿野苑的鹿野精舍(uagandhakutivihara,又译作牟拉甘陀库底精舍、根本香室精舍等)传道,僧团逐渐扩大到o余人,后来佛陀派遣他们到各地弘法。现在存有鹿野精舍(uagandhakuti)遗址,在其不远处有年复建的鹿野寺(uagandhakutivihara),内有介绍佛陀生平的精美壁画。
到公元世纪时,鹿野苑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中心,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世纪到世纪),更是达到了顶峰。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世纪来到这里,见证了鹿野苑当时的盛况。鹿野苑后来成为佛教正量部的一个中心,但在鹿野苑也现了黑汝嘎与度母的古迹,这说明佛教的金刚乘在此地也有过传播。
鹿野精舍遗址旁,有建于公元前世纪修建的阿育王石柱(ashokanpiar)遗址。玄奘公元世纪时看到,石柱高达o余尺(约米)。世纪末期,考古现了该石柱的头部(长达米多),雕有四面狮像,成为印度国徽图案的来源。原件现保存在鹿野苑博物馆中。
笈多王朝时期(公元世纪到世纪),在鹿野苑修建了很多大型佛教建筑,其标志性建筑为达麦塔(梵dhakhstupa,英dhakhstupa,又音译作:答枚克搭),又称慈氏菩萨授记塔。按佛典所说,佛陀的转世为婆罗门子慈氏,世称弥勒菩萨,佛陀在达麦塔所处的位置向弥勒菩萨授记,彼于人寿八万岁时,成等正觉,龙华三会说法,教化众生。
世纪后期,鹿野苑遭土耳其穆斯林的劫掠,建筑等被严重破坏,唯留下达麦塔残部,高达米,直径达米余,成为鹿野苑的标志,默默地见证着oo多年前的历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世纪末期,伴随着考古现大量佛教遗存,在印度国复兴佛教的运动兴起,来自斯里兰卡的高僧阿努伽里加·达摩波罗(anagarikadharapaa),从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上折枝移植到鹿野苑内,现在已成长为一棵很大的菩提树。
鹿野苑现有的佛寺,除了前面提到的鹿野寺外,还有:o年修建的缅甸法轮寺,是鹿野苑最早的外国佛寺;年,由印度教育部文化局资助修建的西藏高等研修中央学院,是一所佛学院;还有中华佛寺、泰国佛寺、日本佛寺等。
o年,鹿野苑博物馆建立,阿育王柱四面狮子石刻像为镇馆之宝,另外还收藏有一批印度佛教艺术的珍宝,其中包括oo多幅图画。
二、典籍记载
公元世纪,法显《佛国记》记述,波罗捺城“东北十里许,得仙人鹿野苑精舍。此苑本有辟支佛住,常有野鹿栖宿。世尊将成道,诸天于空中唱言:‘白净王子出家学道,却后七日当成佛。’辟支佛闻已,即取泥洹,故名此处为仙人鹿野苑。世尊成道已,后人于此处起精舍。佛欲度拘驎等五人,五人相谓言:‘此瞿昙沙门本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尚不得道,况入人间,恣身、口、意,何道之有?今日来者,慎勿与语。’佛到,五人皆起作礼处。复北行六十步,佛于此东向坐,始转法轮,度拘鳞等五人处;其北二十步,佛为弥勒受记处;其南五十步,翳罗钵龙问佛:‘我何时当得免此龙身?’此处皆起塔,见在。中有二僧伽蓝,悉有僧住。”
公元世纪,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七记述:“婆罗痆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究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余尺,上以黄金隐起作庵没罗果。石为基陛,砖作层龛,龛匝四周,节级百数,皆有隐起黄金佛像。精舍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势。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殷勤祈请,影见众像,善恶之相,时有见者。是如来成正觉已初转法轮处也。其侧不远窣堵波,是阿若憍陈如等见菩萨舍苦行,遂不侍卫,来至于此,而自习定。”原书对鹿野苑其他景观的记述也非常周详,成为世纪末考古的重要依据。
三、主要建筑
、答枚克佛塔
鹿野苑的所有建筑当年被土耳其人破坏殆尽,但答枚克佛塔(dhakhstupa)却在废墟中保存了下来,属留存极少的阿育王时期建筑,笈多王朝时曾予重修。
答枚克佛塔是佛舍利塔,也弥勒菩萨授记塔,是阿育王时期建筑,整体雄伟高大,看到这两千多年前的建筑,不禁让人惊叹折服。塔身上刻着精美绝伦的石雕壁画与铭文,手法之精巧,实在让人震撼。从精舍遗迹向东穿过大大小小的佛塔,高大庄严的梅呾丽耶塔(答枚克佛塔)呈现眼前。这是鹿野苑的标志性建筑,高o余米,直径达余米,梅呾丽耶意为“弥勒”或“慈氏”,即表示释迦如来授记弥勒菩萨将来成道和转法轮之处。
答枚克佛塔分为两层,顶部的塔刹和栏杆已毁坏,一层为青色砂岩砌成,二层为红砂岩砌成,圆周巧妙设计成八瓣莲花,花瓣间的连接处刻有各种精细图纹,其中有卍字、莲花、云勾形树叶、多种图案花边等,精美绝伦。每瓣莲花中央设有一佛龛,其中原供奉笈多王朝时期的佛等身像,可惜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人盗走。
牟拉甘陀库底精舍的废墟中标有佛陀在头一个雨季中的驻锡地,在这东面,就是年新建的根本香室精舍(uagandhakuivihara),那里有精美的壁画,介绍佛陀的生平,再后则是鹿园,仍有鹿群在那里生活。
、阿育王石柱残柱
柱高米,上有内容为禁止破僧的婆罗谜字体铭文,柱头已断,但底部仍然在原址。原来的柱高达o多米,头部雕有四面狮像,该狮像现被作为印度国徽的图案。这段石柱的主要部分(米多)保存在“鹿野苑考古博物馆”中,该馆建于o年,另藏有一些有印度佛教艺术的珍宝,其中包括oo多幅图画。
阿育王石柱是孔雀王朝时期的代表性雕刻建筑,阿育王立这个柱子是为了纪念他的征战和宣扬佛法,柱子大概十几米高,顶上有四只蹲着背靠背的狮子,象征着佛法从鹿野苑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狮子朝四个方向怒吼,象征着佛法四处传播。而四法轮刻在狮子下面,表示法轮永远转动。那个四世纪的石刻像展示了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初次在鹿野苑讲法的场景。这个石刻被认为是印度佛像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反映了佛教的传播和影响。
、乔堪只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也称为五比丘迎佛塔,建于笈多王朝,原为覆钵型型,顶端的八角亭是莫卧尔帝国时(世纪)所建。
、菩提树
鹿野苑也有一棵很大的菩提树,是阿努伽里加·达摩波罗(anagarikadharapaa)从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上中华佛寺折枝移植而来。
、其他遗迹
除了根本香室精舍,鹿野苑的佛寺还有:缅甸法轮寺,可追溯到o年,是鹿野苑最早的外国佛寺,负责一部分旅游接待工作;西藏高等研修中央学院,在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倡议下于年兴建,由印度教育部文化局资助,是一所佛学院;还有中华佛寺,以及泰国、日本的佛寺等,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国际传播。
鹿野苑建有博物馆,保存佛教文物和艺术珍品,是了解佛教历史和艺术的重要场所。馆藏的阿育王石柱的狮子柱头,在印度独立后,作为印度共和国国徽的图案。馆藏另一珍品为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像。
综上所述,鹿野苑作为佛教的源地之一,它的地位举足轻重,不仅因其历史和宗教意义而重要,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现代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这里丰富的佛教文化和珍贵的考古价值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佛教信徒前来朝拜和学习。每一次踏上这片土地,都能感受到那份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最后感言,当我们站在鹿野苑,仿佛可以听到当年佛陀初转法轮的法音依然在耳边萦绕。作为众生,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慈悲的心去感悟佛陀的句句真言。只要我们念念不忘,就一定会有回响。经过三千年的轮回,岁月变迁无常,但我们始终坚持涉千山过万水,追寻佛陀的圣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恩的浩荡。让我们一起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共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喜欢这就是印度请大家收藏:dududu这就是印度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